倫敦, 2025年11月12日 - (亞太商訊) - 一項發表在《 Animals 》期刊上的新研究指出,工業化畜牧業是推動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最強大、卻長期被忽視的力量之一。該研究題為《被忽視的目標:為何工業化畜牧業必須成為氣候議程的核心》,綜合分析了47項國際研究的證據,得出結論:要實現全球氣候目標,必須減少畜牧業生產,並轉向以植物為基礎的食品體系。
主要見解
- 全球研究顯示,畜牧業每年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2%至20%,其中最全面的研究得出的比例最高。
- 採用最新核算方法(包括森林砍伐、底拖網捕撈及某些大氣污染物的冷卻效應)後發現,當今全球變暖的52%可歸因於動物性農業。
- 動物性農業佔據了全球農業用地的80%以上,卻僅提供全球18%的熱量和37%的蛋白質,這使得在未來人口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滿足人類食物需求變得更加困難。
- 在其他由食物生產引起的環境影響中,該行業還造成了50%的水體富營養化和32%的土壤酸化。
- 若生產趨勢不改變,包括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快速發展地區,預計將出現畜牧業排放的最劇烈增長。
- 生物多樣性研究表明,以肉類為主的飲食結構可能導致三至四倍於植物性飲食的生物多樣性損失。
為何植物性轉變至關重要
該分析從環境角度提出了有力的論據,呼籲改變飲食結構。轉向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模式可顯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輕森林與淡水系統的壓力,並降低飼料作物與糞肥造成的營養污染。這種轉變不僅能緩解氣候影響,還能幫助恢復生態系統,並保護野生動植物。
對政策制定者的啟示
作者呼籲,各類全球氣候框架——包括氣候峰會和《巴黎協定》下的國家計劃——必須納入明確的動物性產品生產與消費削減目標。若不應對這一領域,將全球升溫控制在遠低於2°C(更不用說1.5°C)的希望將大打折扣。
為確保措施有效且公平,分析強調,解決方案還必須考慮地區現實。在發展中經濟體中,飲食轉型應與糧食安全、文化偏好及農民的公平生計相協調。
食品與氣候的轉折點
“在COP30等關鍵氣候與環境政策制定會議上,應對動物性農業給予更多關注的時機早已迫在眉睫。”首席作者珍妮·梅斯(Jenny Mace)表示,“若不大幅縮減動物性農業的規模,要實現氣候及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將極為困難。”
合著者、獸醫學教授安德魯·奈特(Andrew Knight)指出:“工業化畜牧業是全球氣候政策中的關鍵盲區。然而,將食品體系改革——尤其是減少動物性產品——置於氣候行動的核心位置,將為人類與地球帶來巨大的裨益。”
另一位合著者、動物協作組織(Sinergia Animal)的費爾南達·維埃拉(Fernanda Vieira)評論道:“工業化規模的畜牧場是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氣候變化以及人畜共患病出現的重要推手。如果我們不正視這些相互關聯的問題,實現氣候、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前景將遙不可及。”
更多資訊:
Jenny Mace
Centre for Ethic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UK
jm609@st-andrews.ac.uk
Prof. Andrew Knight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Griffth University, Australia
andrewknightvet@gmail.com
來源: Sustainable Pet Food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