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JAPANESE
|
CONNECT WITH US:
Home
About
Contact
Log in
Home
Press release
May 26, 2023 12:24 JST
磷酸铁锂王者再领潮流,国轩高科发布重磅新品
香港, May 26, 2023 - (ACN Newswire) - 近年来,超快充、长续航正在逐步成为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卖点。为此,国内动力电池厂家不断加码研发投入,持续研制新一代的电池产品。而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国轩高科亦不例外。
日前,在第12届国轩高科科技大会上,国轩高科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全新 LMFP体系 L600 启晨电芯及电池包。该款电池续航可达1000公里,并且启晨电芯实现了 240 瓦时 / 千克的质量能量密度,525 瓦时 / 升的体积能量密度,常温循环 4000 圈,高温循环 1800 圈,可以实现 18 分钟 1500 次的全时快充,并且通过了所有安全测试。在采用了 L600 电芯后,超越现在量产三元体系电池包的能量密度,系统能量密度达到 190 瓦时 / 千克。
划时代续航里程,引领动力电池下一个十年
目前,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主要分为两种技术路线,即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其中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更高,所以能够做到更长的续航,但由于成本和安全性的问题,限制了其获得大规模的应用;磷酸铁锂电池虽然在成本上具有优势,但较低的能量密度却因容易使用户出现“里程焦虑”的而饱受诟病。正因如此,当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纯电动车型续航历程都在600公里以下。只有数量较少的中高端车型才会拥有600公里以上的续航能力。
而此次国轩高科发布电池,采用的是磷酸锰铁锂路线。开启了业内无NCM却能续航长达1000公里的先河。
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的基础上掺杂一定比例的锰而形成的新型磷酸盐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将铁的成本优势和锰的电压优势有效结合在一起,同时保持原有结构的稳定。这也使得磷酸锰铁锂电池在延续磷酸铁锂优势的同时,还可以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退潮,磷酸铁锂以其安全性及性价比重回市场主流,市占率大幅提升。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183.8GWh,占总装车量的62.4%,同比增长130.2%。因此,作为同属磷酸盐系材料的磷酸锰铁锂已经被广大动力电池厂商视为未来重要的技术升级方向。而除了能量密度外,磷酸锰铁锂还具备高安全性、高耐热性、高性价比,以及优秀的低温表现等诸多优势。未来,随着包覆、掺杂等改性技术的越发成熟,磷酸锰铁锂必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
此外,全球锰矿资源非常丰富,我国就是全球最大的电解锰生产基地,拥有极为突出的成本经济性。尤其是与三元锂电池相比,由于无需使用镍钴等稀有金属,在企业的材料成本控制以及供应链安全性方面,展现出立竿见影的显著优势。
目前,磷酸锰铁锂仍是行业前端技术。因此,国轩高科在磷酸锰铁锂路线上的领先布局,彰显出公司雄厚的研发实力,也使其获得了明显的先发优势。更是为进一步开拓中高端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瞻布局尖端技术,锂电龙头实至名归
“没有材料科学的进步,就没有电池科学的进步。“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从外人来看,这似乎是对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过往迅猛发展的一个总结。但从现在看来,这段话似乎早就揭示了国轩高科在新型电池材料方面高瞻远瞩的研发思路。
作为中国磷酸铁锂电池的先驱者。国轩高科在磷酸锰铁锂领域已有着超前行业的产业布局。早在2014年,国轩高科便已获得了《IFP1865140-15Ah方形磷酸铁锰锂锂离子蓄电池新产品证书》;2016年又获得了《锂离子电池用碳复合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新产品证书》相关产品也开始逐步进入量产阶段;2019年,国轩高科自主研发方形磷酸锰铁锂锂离子蓄电池获得了“安徽省新产品”荣誉称号。多年来其产品性能持续保持行业较高水平,并在不降低原有性能基础上实现了低成本磷酸锰铁锂制备工艺流程。
连续不断的创新成果落地,是对公司始终以前瞻的眼光,持续攻坚前沿关键技术的回报。国轩高科的董事长李缜曾多次表示,材料科学在公司的研发占比可达50%,“公司核心竞争力正是材料科学”。
例如早在几年前,国轩高科便已经自主研发了高性能LFP正极材料,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在当时行业克容量普遍只有146mAh/g左右的时候,国轩高科的电池克容量已经可以达到150mAh/g ,并且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达到了领先的2.4g/cc,比一般水准高出0.1g/cc左右。而通过同时应用硅负极材料和预锂技术,使得国轩高科的磷酸铁锂电池超过了当时常规三元电池的水平。
因此,此次国轩高科再次率先发布行业领先的LMFP体系电池,可谓是雄韬伟略,再续辉煌。
创新驱动生产力,研发成果转换持续强劲
国轩高科自成立起,便一直贯彻创新驱动的发展宗旨,持续支持和鼓励公司团队拥有创新精神。在5月23日的科技成果颁奖晚会上,国轩高科揭晓了2022年度科技成果奖,496人、81个团队在知识产权、标准成果、政府荣誉、产业创新、科技成果五大类别奖项中斩获22项荣誉,分享500万元科技成果激励奖金。其中就包括了“高能量密度磷酸盐系电芯开发”项目、“国轩星晨系列圆柱电池”项目。
同时,国轩高科在全球多个地区布局了八大研发中心、四大验证基地、五大材料基地,建立了超过2500人的庞大研发团队。从数据来看,近两年国轩高科的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高达36亿元,整体上超过营业收入的10%。
天道酬勤,国轩高科因此获得了与之匹配的回报。在电池技术方面,国轩高科目前已拥有230Wh/kg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芯量产能力,并实现了302Wh/kg能量密度三元电芯量产装车,高安全半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
截至2022年底,国轩高科已累计申请专利6344项,申请发明专利2836项;累计授权专利4274项,授权发明专利1121项(含72项国外专利)。涵盖了电芯四大主材、电芯结构设计、电芯加工工艺及设备、BMS、PACK、检测评价、拆解回收以及储能等,技术布局覆盖电池的全产业链。技术研发水平居行业前列。
随着国轩高科创新成果的持续转换,有力推动了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达230.52亿元,同比增长122.59%;其中海外营收29.8亿元,同比增长464.76%;2022年公司营业利润达1.99亿元,同比上升408.87%;归母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长206.15%。此外,2023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一季度营收达71.77亿元,同比增长83.26%。而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数据,2022年国轩高科的产品装机量13.33Gwh,同比增长66.2%,行业地位稳固。
而此次国轩高科发布启晨电池后,能在多久之后、多大程度上推动公司的业绩增长?
事实上,国轩高科工厂完善的标准化建设,以及生产磷酸锰铁锂电池与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设备变动较小,无需重建产线。因此国轩高科将可利用现有的产能,保持甚至扩大现有的制造优势,迅速实现产业化。
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预计,2023年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有望迎来一定规模出货,到2025年,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或将达到35万吨,相比磷酸铁锂材料市场渗透率将超15%,并有望在全球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大展拳脚。同时,国轩高科相关人员亦表示,未来公司还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与市场需求,不断推动相关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通过技术驱动,寻求市场新突破。
因此,国轩高科通过磷酸锰铁锂快速产业化,将有望成为业内该赛道上顶流选手。
小结
综上来看,国轩高科以技术革新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依靠持续多年的创新投入已取得了累累硕果,形成了磷酸锂和三元锂技术双驱动,贯通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完整生态体系。获得了国内外客户与合作伙伴的广泛认可。
在当下汽车动力电池竞争的白热化阶段,唯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在电池领域获得绝对的优势。纵观全球电池产业的发展格局,来自中国的企业始终立于全球尖端技术前沿。往后,随着包括国轩高科等一众电池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落地,中国企业必将承揽起全球碳中和实现的大梁,并孕育出全球新能源产业独当一面的行业巨头。
Sectors: Automotive, Alternative Energy
Copyright ©2023 ACN Newswire. All rights reserved.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Latest Release
Mitsubishi Motors Premieres the All-New Colt for the European Market
Jun 09, 2023 20:28 JST
TOYOTA GAZOO Racing Unveils "GR H2 Racing Concept" at Le Mans 24 Hours
Jun 09, 2023 18:09 JST
Pilot Project for Lifelog-based Health Services in Muraoka-Fukasawa District
Jun 09, 2023 11:47 JST
Crafted Exclusively for the North American Market, Lexus Celebrates the World Premiere of the All-New TX
Jun 09, 2023 10:00 JST
World Premiere of the All-New Lexus GX
Jun 09, 2023 09:30 JST
Hitachi launches "Hitachi Application Reliability Centers Service" in Japan to enable cloud-native operations to drive both agility and reliability
Jun 08, 2023 16:50 JST
Eisai Files Marketing Authorization Application for Lecanemab as Treatment For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in South Korea
Jun 08, 2023 13:32 JST
MHI Inks MoU with TNB Genco on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to Drive Decarbonization in Malaysia
Jun 07, 2023 15:56 JST
Aiming to Realize an Ever-Better Mobility Society, Toyota Mobility Foundation Selects 12 Teams for 2023 to Work on Activities in the "Mobility for ALL" Category of its Idea Contest
Jun 07, 2023 10:56 JST
JNTO,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nd TOYOTA GAZOO Racing Jointly Holding "Japan. Endless Discovery." Exhibit on Centenary of Le Mans 24 Hours Race
Jun 06, 2023 17:21 JST
NEC to supply East Micronesia Cable System (EMCS)
Jun 06, 2023 16:18 JST
Transgene and NEC Present New Data on TG4050, an Individualized Cancer Vaccine, Showing it Induces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Head and Neck Carcinoma at ASCO 2023
Jun 06, 2023 15:58 JST
Fujitsu 1FINITY Ultra Optical System selected by NTT for next Japan-wide core network
Jun 06, 2023 11:53 JST
Olympus Announces Plan to Establish Digital Excellence Centers Following Acquisition of Cloud-AI Endoscopy Startup Odin Vision
Jun 05, 2023 16:00 JST
Olympus Announces Plan to Establish Digital Excellence Centers Following Acquisition of Cloud-AI Endoscopy Startup Odin Vision
Jun 05, 2023 16:00 JST
Lexus Celebrates the World Premiere of the All-New LBX
Jun 05, 2023 15:35 JST
Mitsubishi Shipbuilding to Launch Technical Studies on Ammonia Fuel Supply System for Marine Engines under Development by WinGD
Jun 05, 2023 13:52 JST
Rovanpera increases lead with podium for TOYOTA GAZOO Racing
Jun 05, 2023 11:02 JST
JCB and Joint Stock Commercial Bank for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Vietnam launch the BIDV JCB Ultimate Credit Card in Vietnam
Jun 02, 2023 16:00 JST
Eisai to Present Latest Data on Lemborexant at the 37th Annual Sleep 2023 Meeting
Jun 02, 2023 12:20 JST
More Latest Release >>